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开课安排
校级公开课教案(语文戴芸帆)
发布时间:2013-09-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校级公开课教案

开 课 人

戴芸帆

开课时间

2012.3.23

开课班级

八(6

   

《吆喝》

本课研究主题

教师教学语言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探究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能概括出老北京吆喝的特点;

2.能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过渡句对于文章行文的作用;

3.抓住关键字词句,能说出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阅读课文,能概括出老北京吆喝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能够感受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相声《卖布头》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41页。

 

二、品吆喝之味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明确:6节“馄饨喂——开锅”;第7节“硬面——饽饽”; 9节乞丐的乞讨声;第10节“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第11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 “小玩意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第12节“荷叶糕”、“荞麦皮”;第13节卖萝卜的;第14节卖冰棍的。

总结:哇,这么多吆喝声仿佛就在我们耳畔,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2. 这些老北京吆喝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着手,划出文中相关的字词句。

(课件出示:“声音”、“词儿”、“唱腔”、“音韵”、“修辞”)

学生跳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相关词句。并在文中划出来。

明确

声音:有的厚实、细而高、低而深沉、忽高忽低……(屏幕显示)

词儿:有的朴素、简洁、生动、热闹、戏剧性……(屏幕显示)

音韵:有的合辙押韵……(屏幕显示)

唱腔:有的是半说半唱的道白……(屏幕显示)

修辞:有的词儿有对比、拟人……(屏幕显示)

总结:嘿,还真别小瞧了这吆喝,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咧!声音高低有致,词儿生动活泼,最好讲究合辙押韵,半说半唱~

3.文中介绍了这么多个性鲜明的吆喝声,作者是怎样将它们井然有序地安排在一起的呢?这万千的吆喝声呀,就仿佛是一粒粒珍珠,作者非常巧妙地用绳子将它们串联了起来~这绳子就是——过渡语。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语,并说说它们各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积累方法: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语句,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得文章更加流畅、严密。

总结过渡:“吆喝”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字,但它却包罗万象~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将如此庞杂的体系精巧地融汇在一篇文章里~

 

三、赏吆喝之韵

1.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4—14小节,画出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北京吆喝怎样的感情

——喜欢。从第7节中“我更喜欢”一词可以看出。

师:能不能读出这种喜欢的感情?(朗读,重音在“更喜欢”三个字上。)

——喜欢。“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手里那把钳形铁铉。”那是外国人喜欢的器乐。而“更值得一提”就突出自己喜欢声乐。

——第八小节写了作者觉得听话匣子很累,更讨厌的是胜利公司的商标,由此和文章的吆喝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用一个“拆”字就是为了说明吆喝声很多,场面很热闹,小孩子是最喜欢热闹的了。

——第三小节中,“都不免会佩服”中的“佩服”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那些会吆喝的人的佩服之情。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吆喝的高度评价。

——“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中的“热闹”就是生动形象的意思,也是对吆喝的夸赞。

——怀念。第14节中:“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中“倒还剩”看出吆喝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怀念它,也流露出一种遗憾的心情。

2.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3.总结: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作者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语吆喝之魂

1.作者写这篇《吆喝》难道单单是为了吆喝而《吆喝》吗?其实,作者是有着更深层的用意的,下面我们来看两段文字,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大的方面,我当然更爱今天的北京。所以当我眼睁睁看着我爬过的城墙和城楼给拆成平地时,我一边往心里掉眼泪儿,一边宽慰着自己说,只要能让人人都吃上饭,拆什么怎么拆都成。

  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我有的只是一只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萧乾《杂《杂忆》的原旨》

北京城在经济味日浓的同时,文化味、历史味越来越少了,北京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在这里,我们从萧乾,这位老人的字里行间读到一个文化人的良心,文化人的责任,那就是对民族文化遗失的痛心和呼喊,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其实,不止吆喝正渐渐地远离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消亡~例如:语言!你可曾想过,语言也会死亡。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一则材料。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等。

……

读到这里让人不寒而栗,倘若某天我们的汉语消失了,那会怎样?假设某天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了藏语的踪迹,那会怎样?

所以,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语文、藏文并不是为了一纸分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传承语言啊!

    2.总结全课

历史悠久的北京城,引人回味老北京的吆喝声,这些传统文化,以它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显示着独特的魅力,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萧乾,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坦诚作笔调,用思想作底色,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老北京的风俗画,更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吆喝》91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西路156号 电话:051968867556 传真:0519-6886757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