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通顺流畅地朗读作品。
2、能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背景资料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
4、能从不同的角度赏评作品,并积累创作的经验技巧。
教学过程
预习积累:
1、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积累一些写雨的古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了解相关年代特征。
50年代:建设新中国。
60年—70年代:艰苦奋斗;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
80年代:自由开放;知识的学习,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争鸣是社会主流。
90年代:信息化时代,一切向前看。
00年代: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日渐成熟;同时也迎来了数码时代的革命性变化。人类大步迈向新世纪,掀开了又一页精彩篇章,这个时代的人们会有着不同于前人的开阔视野与属于自己的远大理想。
第一板块:前端学习:
1、读完这首诗,你听到雨在说什么?
2、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蕴含哲理等角度赏析诗歌中的句子或语段,在书上写批注。
第二板块:交流学习:
导入: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群自然精灵,花草树木,风雨雷电,都可能成为我们寄托情思的对象。在这馨风三月,绵绵细雨时常流连在我们的身边,就算他们调皮地躲起来,我们也还可以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感知雨的存在。
1、全班朗读《雨说》,理解雨所说的话: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是诗中雨所说的话的概括,你觉得雨说这些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把副标题定为“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资料链接:《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明确:作者说: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作者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2、作者在创作诗歌时艺术化地将这些背景资料融入了字里行间,请你找出这些生动传神、极富相像力的诗句加以评析。
明确:“禁锢”、“枯黄”、“留滞”、“喑哑”这些词语呈现出了冬天的寒冷景象,暗指70年代遭受创伤的社会现状。“等待久了”写出了雨在大地万物的企盼中及时到来。
“润如油膏”、“新苗”、“跳跃”、“新编”这些词展现了大地因春雨的降临而焕发生机。
“笑弯了腰、笑出了泪、笑斜了翅膀”一连串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万物沐浴春雨时的欣喜之情。
三个“别”写出了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到来。 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
红旗象征着国家,春天代表着孩子,只要孩子始终保持快乐的童心,才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新的世界就有希望。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语言,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等用语都能唤醒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在诵读时仿佛能读到一些古诗词经典名句的味道。
第三板块:课堂拓展
适逢春暖花开时节,请你化身雨中之花,以一个成长在21世纪的孩子的身份,用诗歌的语言,把你想说的话向雨倾诉。(1—2个诗节即可)
(花说:我要绽放……)
幻灯片第一张
导入: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群自然精灵,花草树木,风雨雷电,都可能成为我们寄托情思的对象。在这馨风三月,绵绵细雨时常流连在我们的身边,就算他们调皮地躲起来,我们也还可以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感知雨的存在。
(幻灯片2)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聆听雨说。(翻开书全班朗读)
(幻灯片3)读完之后出示幻灯片: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是诗中雨所说的话的概括,你觉得雨说这些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孩子们要勇敢地生活,为孩子们的成长奉献一生
(诗人的心声)
诗人还为这首诗拟了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而歌,思考这标题有何用意?
(幻灯片4)出示写作背景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春临大地,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能美好幸福的生活。作者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板书:经历浩劫
春回大地
关爱孩子
(幻灯片5)作者在创作诗歌时艺术化地将这些背景资料融入了字里行间,请你找出这些生动传神、极富相像力的诗句加以评析。
学生展示过程:先朗读找出的诗句
交流自己的评析
和同学互相交流
学生在展评的过程中添加板书:冬天寒冷景象 万物企盼春天
焕发生机 欣喜之情
保持欢乐的童心 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
这首诗因为作者拟人化的表现让人读来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而且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等用语都能唤醒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在诵读时仿佛能读到一些古诗词经典名句的味道。
(幻灯片6)根据学生表现可以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诗句找本诗中相呼应的句子。
加上音乐再让全班一起朗读《雨说》
诗歌是人内心最美好情感的表达,学写诗歌,让人的情感细腻,让人向往美好。
(幻灯片7)适逢春暖花开时节,请你化身雨中之花,以一个成长在21世纪的孩子的身份,用诗歌的语言,把你想说的话向雨倾诉。(1—2个诗节即可)(花说:我要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