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教学研讨
下课了,公开课没有结束(教导处推荐)
发布时间:2013-1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下课了,公开课没有结束

李能国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堂形态,是为老师而开放的课堂,具有教学研究的功能。下课了,对上课教师不是一种解脱,对听课教师也不是一次教研活动的结束,下课是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始,包括组织同行交流、邀请专家点评、倾听学生意见、开展自我反思,从而实现教师与同行、专家、学生和自我的对话。

一、同行交流

1.同行交流的价值

观摩公开课的教师一般执教同一学科,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公开课为同行交流提供共同的话题,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情境创设是否新颖、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甚至是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等。老师们的工作经历有差异,对教材和课堂的理解有差异,教学风格有差异,差异就是资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可能会形成不同意见的争鸣;但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成长。

言论是否自由,决定着教学研讨的气氛和质量。良好的团队文化是同行之间自由言说的基础。教研员要倡导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奉献智慧、分享快乐的团队文化。在民主开放的教研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要打破教师的角色定位,特别是少数有权威的老师,更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避免出现话语霸权。

比如有老师提出:今天的公开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黑板上没有板书。如果增加板书的运用,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一话题会引发激烈的讨论,支持的意见有:“板书能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板书记录?”等。反对的意见有:“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板书内容通过页面呈现出来,已经具有板书的功能”;“技术在不断发展,电子白板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粉笔的使用会越来越少”;“板书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各种基本技能不是每节课都必需使用”;“如果一个老师的粉笔字不好看,使用课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等。

2.同行交流的注意事项

同行对话要有专业精神和特色,不要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为了学术问题可以争得面红耳赤而不伤和气,但是带着个人恩怨的那些刻薄尖酸的话语或者天花乱坠的吹捧,都会让我们的团队文化蒙羞,从而挫伤上课教师和其他观课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对于听课教师来说,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是对上课师生的一种干扰,我们首先要尊重上课教师和学生。同时,公开课让课堂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上课师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紧张、出错、过分关注于预设等,我们要有宽容的心,不刻意挑课堂教学的缺点,可提出合理的、可实现的改进建议。

对于上课教师来说,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虽然你为了准备这一节课已经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对许多问题已经有了相对深刻的思考,但是公开课注定是要让大家评头论足的,因此不要怕出错,更不要拒绝同行的意见,大家的话可能会让你视野更开阔,甚至茅塞顿开。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永远没有止境。

二、专家点评

1.专家点评的价值

目前有教师质疑公开课的价值。一部分人认为上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反复修改,搞得精疲力竭,然后组织区域内的同一学科教为一种“高能耗”的活动;另一部分人认为,公开课是基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活动,是低水平的反复,从而导致形式化和平庸化。

专家点评是围绕公开课开展教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专家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而理论的价值在于给人以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精神和气质的熏陶,脱离理论的实践是低层次的重复,实践的困惑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肤浅和偏离。专家参与公开课活动,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而提升公开课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专家点评的标准与内容

评价是极为严肃而科学的事情。专家点评的标准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教师的专业素养等。虽然教育研究部门制定了许多种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都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提出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但是,评价应该在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专家的及时点评无法也不必做到面面俱到,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注重导向和实事求是,一方面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以方向和鼓舞,另一方面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

在某种意义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与时装表演一样,时装表演引领着时尚的潮流,改变人们的审美方向,高质量的公开课是教学新思想、教育新技术的表现舞台,向教师传递新的教学理念,示范新的教学方法,它源于常态课又高于常态课,引领常态课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

当代教育家李镇西在第三次新教育实验会议上,评闫学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在他点评之前,来自清华附小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对闫老师课堂教学已经进行了点评,轮到李镇西评课时,他说:“刚才老师说过的好话我就不说了……恕我直言,闰老师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一直在她思想的框架内活动,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一语惊醒梦中人,这种真实的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正是专家的价值所在。

三、学生反馈

1.学生反馈的价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往往是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缺少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关怀。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无论常态课还是公开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收获细微、甚至反感的课绝对不是好课,从学生那里反馈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有价值的,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

2.获取学生反馈的途径

公开课的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

课堂观察是获取反馈信息最直接的途径。观察的方面有:学生在课堂上是全神贯注还是冷漠呆滞,是欢声笑语还是愁眉苦脸,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表演,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老师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等等。

访谈是师生之间直接、平等的对话。下课后,听课老师可以与身边的学生很随便地聊聊,如“今天有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你们平时的课也是这样上的吗?……你觉得今天老师的表现特别出色吧?”“你欣赏这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吗?”等等;上课教师有借班上课和本班上课两种类型,借班上课时,可以听到学生较为真实的评价,而与自己所任教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否则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学生出于各种考虑,可能不敢说真话。

问卷调查是大量获得学生反馈信息最客观、真实的途径。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问卷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公开课的类型、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应从学生的视野去看一节课,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去评价一节课,问题简洁明了。如在一节初中生物公开课《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后,问卷的内容有“老师准备明年春天到郊外的池塘里采集青蛙的受精卵,你愿意带回家或者与同学一起饲养小蝌蚪吗?——A.愿意,B.不愿意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是:——A.特别积极,B.有点积极,C.漫不经心,D.让人失望你觉得老师讲的内容——A都是课本上的,B.我早已经知道,C.新颖,有吸引力,D.没听懂,等等。

四、自我反思

1.自我反思的价值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的对话,是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是被观察者的“我”与观察者的“我”的对话。

教学研究活动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实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参与公开课活动的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应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素养、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工作和生活,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2.自我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自我反思的内容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背后隐藏的观念和角色定位进行思考和分析;第二是指向设计、实施及其结果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思考和分析;第三是指向个性、风格及其智慧的反思,即思考和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耐心、公正的品质、敏锐的判断、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

自我反思是对自己的剖析甚至否定,需要勇气和毅力。杜威曾说过:“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能有反思的思维。”许多老师的自我反思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因不得其法而更加困惑。因此促进自我反思的策略是营造一个支持性的教研环境,包括同伴的交流、学生信息的反馈、专家的理论指导、发现问题后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的表述等,特别是教师和教研员个人博客、学科论坛、教师QQ群等网络媒体的运用,通过引导、支持和合作,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下课了,公开课没有结束,甚至多少年后,我们仍然会谈论某次公开课,谈论上课老师展示了什么,谈论研讨时大家说了什么,谈论当时的思想和做法对今天的影响。

    (作者单位常州市教育教研室21300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西路156号 电话:051968867556 传真:0519-6886757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