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毛正宏
人与人在相处中总会产生一些矛盾,因为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虽然我们在德育课中会教育学生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多为他人着想。但是由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过程的,这里还有一个道德情感的影响问题。所以,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本案例记录了我所带的藏族学生的一次“风波”,通过这场“风波”的顺利解决,我感悟到了处理学生矛盾与冲突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描述:
镜头一:周五的一节自习课上,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班级文化建设中分组的问题,在新分的5个小组中,组员们都在认真为自己组出谋划策。班长拉巴顿珠向我提议:
镜头二:周日的傍晚六点左右,手机突然响起,电话很吵,依稀听到了英语课代表多杰和体育委员益西旦增的声音:“毛老师,班长偏心,把我们组放在教室的后面,我们看不清…”“老师,他们太自私了,不顾其他同学,不服从安排,顶撞我,还想打我,这个班长我不想当了…”“老师,你在哪里?你快点来学校吧,班级乱成一团了,班长病了,女生都哭了,没办法上晚自习了,老师你快来吧…”副班长旦增央卓带着明显的哭腔焦急地说着。我的心被提起来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镜头三:男生304宿舍里,我看着受了委屈病倒了的班长,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安慰他:你好好休息,不要多想,这件事让老师来处理。
镜头四:预科三班的教室,晚自习出奇的安静,只是女生们各个红着眼睛,第五组的组员们紧张不安地看着我,好像感觉到了暴风雨的到来。我先问明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第五组中有两个组员视力不好,结果安排座位的时候,被排在了后面,组长向班长提意见的时候,班长说:你们考虑下其他同学,有意见去跟毛老师说。结果双方在打电话给我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差点打架。班长哭着说不当了,女生们哭着安慰班长,场面当时很混乱。
听着这些,我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座位和那两位同学对调一下?”坐在第一排身高只有
镜头五:周一的晨会课上,昨天事件的几位当事人一一在全班面前进行了自我检讨,特别是昨天差点动手要打班长的益西旦增,更是诚恳的拿着他写的周记读给大家听,周记里写到班长在他心里的形象,心服口服,说自己个子高力气大,在班级里有一定的威信,愿意成为班长的助理,协助他一起管理好班级。班长也在最后和这些同学握手拥抱言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问题分析与解决:
班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往往会让你措手不及,难以预料,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中,学生率真淳朴,感情丰富,但也容易冲动。实际上学生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只是大家在实际生活中总是不由自主地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要学生为他人着想,也许学生不一定能接受,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社会心理学专门研究“利他行为”,所谓“利他行为”就是指以任何形式出现的不求回报而有益他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道德教育中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叫“助人行为”。助人行为需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而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本案例中第五组两位同学由于眼睛不好,不愿意牺牲自己坐在后排,使得班长按小组安排座位便于同学间交流和活动的计划受阻,其实是这两位同学不愿意采取“利他行为”。而身高只有1米4多的小旦增卓嘎愿意让出第一排的座位,给眼睛不好的同学,实际采取的就是一种“助人行为”。她出于对同学的关心而帮助他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希望有更多学生能为他人着想,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采取助人(利他)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联系密切、彼此熟悉的群体中,容易形成互帮互助关系。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证实,个体的利他行为会因他人的示范效应而被激发。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班主任在处理这场矛盾时,本人并没有直接批评两位要求换位置的学生,而是在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后,极力述说班长受到委屈后的不良状态,使那两位同学产生怜悯、内疚,以诱导其同情他人而做出为他人着想的助人行为。同时,鼓励有责任感的学生做出助人的示范,激励学生们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就有了上述的解决方式。而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体验、成长。
启示: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也感触颇深,意识到作为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教育引导学生不能单凭经验,要有科学的指导。从本次冲突的处理中,我总结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一般都处在不冷静的状态中,从而会形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常常会影响班主任的心理使班主任容易冲动和急于解决矛盾 。使班主任忽视对事件成因和来龙去脉的认真了解,这样就难以把握处理事件的分寸,甚至会造成处理不当或处理失误。班主任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做到对症下药,既解决了问题又教育了学生个人与集体。处理突发事件,决不能感情用事,或急于表态,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问题暂时表面解决了,但当事人心理不能接受,甚至带来严重的反教育效果,轻则导致班主任威信下降,重则会埋下更加危险的突发事件的根苗。
2、公平公正的原则
应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规章为准绳”不搞区别对待,更不能偏袒和歧视。这次“换座位”风波中的当事人有几个是班干部,突发事件中学生十分激动,集体也十分紧张,同学们十分关注班主任的态度和情绪,甚至在看是否在处理的过程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亚里士多德曾言:“公正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德行,它不是笼统一般,而是相关他人的。正因为如此,在各种德行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班主任要求学生从大的方面遵守校纪校规,小的方面遵守由学生民主协商制定的班纪班规、并加强自律意识教育,“让规则看守一切”.让规则为学生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3、尊重学生的原则
处理事件时,比较常见的麻烦是学生与班主任不协调,甚至存有戒心,或是心存敌意。班主任在处理事件时,要用诚恳亲切的态度让学生感到温暖,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保护学生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翻算老帐,不能孤立学生,更不能贬损挖苦,使本来就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学生,感到失去了老师的信任,失去了班级集体。这样发生事情之后,他从心理上可能更愿意接近你或向你倾诉。
4、自我教育的原则
多数的突发事件都是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的,班主任要借题发挥,从个别的事件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某种必然性,某种值得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某种问题的处理方法。针对自己身边或自身发生的事进行评论,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有时老师说教效果甚微,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某些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评论别人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习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外在转向内在教育的过程,主体意识的提高,自我教育的完善,使班级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而成为班级每个成员的责任。在科学的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做到自律、自悟、自强、自创,成为集体、纪律、学习、生活的主人。
本着以上的几个原则,学生“风波”得到完美解决。其实班主任工作过程本身就是处理问题的过程。如果一个班级的管理过程中从来没有问题出现,那可能就是很大的问题,风平浪静的表面下也许正暗潮涌动。而一个班级如果遇到了些突发事件和问题,班主任也无需认为这就是洪水猛兽,而应把它当成是一次教育的好契机。然而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处理问题仅上文的四个原则是无法全部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懂得尊重学生,尊重人格,多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必然会寻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更好地发挥我们德育的科学价值。让我们一起在问题中成长,在问题中得到真知,在问题中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