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教学研讨
责任教育,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3-1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责任教育,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邵雯燕  朱文斌

 

摘要:眼下,青少年缺乏责任心的现状令人担忧,笔者通过观察身边学生的细小事件,感受到责任教育作为世界道德教育的新趋势,已经相当紧迫。为此,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便供大家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责任  责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几个真实的事件

“不是,老师。”

雪域雏鹰远离家乡独自来到江南常州,他们怀着憧憬带着希望,然而,对于新鲜的环境他们也有着陌生。短短的一个月内,他们逐渐从陌生走向熟悉,对学校的生活要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要说全部熟悉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与他们自己不断地改进。然而,在他们熟悉与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学生做得不到位或者做错了的时候,他们不是立马认识到错误,而总会为自己找很多理由来推脱,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是,老师。”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学生是因为陌生而不安,可是当每个学生每次都这么说的时候,我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的推卸,是责任教育的缺失,他们没有勇气不敢面对自己的过错,不敢甚至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

“老师,我不干了。”

刚踏进校门,我对学生之前的情况是陌生的,班委干部的确定完全是按照他们的意愿和我了解到的他们的简单情况所定。有些学生是在小学的时候就一直担任,而有些似乎经验不是太足,于是,当面临调皮同学的不服管教时,有些班委干部开始退缩了,气呼呼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不干了。”而说这些话的都是男生。

这时我感受到,责任教育任重道远,对男孩子的责任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谁对我负责?”

在学生刚进入初一的时候,我曾经在班级里进行过一番调查,问题只有一个“谁对你负责?”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父母对我负责”、“在家里父母对我负责,在学校老师对我负责”、“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相应的人来对我们负责”。……

学生回答得越多,让我越发感到焦急,感到责任教育的重要与紧迫,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对自己负责。

“这对我们不公平。”

在上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时候,教材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以挑剔的眼光看人时,所获得的往往是讥笑、不满、愤怒和误解;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当时我就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来感受到宽容、友善的益处,于是,我就让学生就“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或“当你用挑剔的眼光看待”造句,列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本以为学生会考虑到课堂的原因,更多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来说明,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有同学说“自从去年军训开始,我就一直不服气隔壁班,虽然在各次的比赛中他们都有获奖,但是我觉得我们班并不差,我们比他们有实力。”“这次的五月歌会,他们牌子举反了,唱歌唱快了,而我们有创意,却没有获奖,我觉得这不公平,不是我们不努力。”“趣味运动会下周就要开始了,学校长绳只有那么几根,都被他们借走了,每当我们想问他们再借的时候他们总不肯,就算他们得奖了,也不光彩。”

原本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友善、学会去欣赏他人的长处,没想到却成了他们发泄心中不满的抱怨课。不仅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相反却让我更加不安与担心。两个原本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班级,现在似乎因为一些矛盾而变得仇深似海,彼此之间不仅没有互相学习、互相欣赏,相反的这种挑剔充满了责任的推卸。当他们没有达到之间预期的目标时,他们不是静下心来分析问题的所在,而是找各种理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似乎一切的不对、不足都是对方甚至是别人所造成的。对自己盲目的相信却没有行动的付出与努力。他们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以无助、被动、自大的方式面对生活中充满的竞争,容易导致他们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

……

 

二、问题的思考——责任教育迫在眉睫

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少人自我意识浓重、责任意识淡化,以自我为中心,讲实际、求权利,不尽义务;对社会只谈索取,不求奉献;注重个人发展、自我奋斗,集体合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求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服务性工作,却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责任意识逐渐弱化,学生群体中,讨论学习的人不多,谈乱明星、电视剧却大有人在;注重真才实学的人不多,迷恋网吧、混日子、混文凭的人居多;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不多,投机取巧、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人增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人给视为“异类”,生活挥霍、不理会父母血汗钱、“啃老”现象与日俱增,这些却被视为“潮流”、理所当然……不仅如此,现在内地西藏班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一个保姆,自己就是整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就连做错事情都有人为之承担责任,从而养成了一种自私自利、任性、随心所欲、任意妄为的性格,脑海中形成不了责任意识、责任观念,更谈不上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行为。因此,对青少年,尤其是藏族青少年进行责任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责任是人之“必须”。社会责任感是我们每个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提出的那样,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人有着渊博的知识,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却不能尊重他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公民,他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懂技术的狗”;一个人平凡地活着,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他人的痛为痛,以他人的忧为忧,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因此,是否具有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品质成熟的标志,更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1]

其次,责任更是社会、国家之“需要”。社会责任不仅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牢固打下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基础,不仅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构建和谐社会,“责任”是关键。因为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是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顺畅,而全面履行角色是社会各种关系和谐顺畅的关键要素。设之乱,乱在有人责任错位,有人逃避责任,有人责任能力弱,不能准确认知责任、实现责任,从而造成责任失误。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尼在《论人的责任》中强调:“任何人都应该履行对人类、对国家、对家庭和对自己的责任,责任能遏制扭曲的权利、膨胀的物欲的泛滥,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2]除此之外,作为藏汉友谊的桥梁,作为民族团结的使者,西藏内地班学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为此,责任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显得相当重要,通过对他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履行自己的责任,为构建和谐西藏进而构建和谐而努力,为促进各民族间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奋斗。

 

三、问题的应对——责任教育任重道远,需要齐抓共管

(一)家庭是构建学生责任意识的始发站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责任意识起着最早、最全面乃至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父母长辈加强自身的责任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一个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家长,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内化。相反,家庭的不和谐、不稳定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父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感染着孩子,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到的更多是对责任的推卸与逃避。

其次,树立全面发展,品德优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眼下择校热的高潮越演越烈,分数、特长已经成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是否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殊不知,却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尤其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已经悄然流行,“一切为了学习”之风已经盛行,而这种现象导致的危害已经相当明显,孩子们以一种自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身边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碰到困难挫折一味地让父母长辈为其担待,而自己却躲在一旁……试问,这样的孩子成长之后,不要说肩负国家的重任,就是一个家庭的大梁都很难挑起。怪不得有人说“成绩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为此,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注重孩子的成绩。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链接。因此,培养孩子富于责任感的行为的习惯性越深,责任感的反射性就越强,责任意识越容易得到积累和巩固,甚至逐渐发展成为孩子的天性,固不可催。[3]

第四,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求求你了,都是我的错,你就不要批评他了。”作为教师的我经常会接到家长这样的电话。当孩子犯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之后,孩子总会第一时间寻求家长的“帮助”,而家长这种大包大揽的态度却为学生的责任教育关上了大门。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自己面对缺点、失误,不逃避、不推诿、不塞责,勇敢地承担责任并善于改正,让孩子在是与非的体验中获得感受、经历和思考,学会承担责任。

(二)学校是培养学生责任能力的主阵地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主渠道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成了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首先是寓教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多角度、多方向地一点点渗透。为此,责任教育不只是品德教师的专属,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的内容,穿插责任教育,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应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自己的责任观。例如:历史学科中,丰富的人物个性和生动的历史资料,为责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铺设了宽敞的平台;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不失机地穿插一些我国数学发展史,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历史成就,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责任感……

2、活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体验场

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确立过程和行为实践过程的统一。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得以逐步提升和强化,青少年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动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为此,责任教育忌讳空洞的说教、单纯的严厉要求,使活动成为学生责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更好地诠释责任。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这种活动不仅包括校内的各项活动,还包括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实施“指责轮岗”,让每个同学在不同的岗位上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在承担中成长;学校可以开展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以此增强同学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参观活动,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将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报效祖国的责任结合起来。

(三)社会是养成学生责任行为的加油站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

社会教育是责任教育的继续,影响青少年终生的发展,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同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以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的自由口语方式,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褒贬评价,建立赏罚分明、公正合理的制度,使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不可逃避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从而使青少年对责任意识得到觉醒和内化,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书目:

1、陆士桢,《给未来一份责任——中小学该如何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人民教育》,2009.7

2、张少华、白春芝,《责任教育的基本做法与途径》,《中国教育学刊》,2008.10

3、于洪卿,《美国中小学责任教育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8.5

4、史晓华,《新时期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3.2

 



[1] 陆士桢,《给未来一份责任——中小学如何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人民教育》,2009.7

[2] 韩小香、冯基聪,《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月(第30卷第2期)。

[3]高金元,《浅析中学生责任教育的心理学意义和对策》,《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

[4]陈思坤,《论学生责任教育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教学与管理》,2009.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西路156号 电话:051968867556 传真:0519-6886757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