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校长信箱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教学研讨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与教师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13-12-10   点击:1698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与教师教育策略

 

江苏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于娟

 

“青少年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与成人文化有一定差距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1126不可否认,也无法回避的是, 青少年亚文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在某些学校甚至形成不良亚文化圈。以至我们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了。的确,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校园也已不是一方净土。青少年亚文化提供的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正持续影响着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健康与品德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教会学生甄别良莠以及重塑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沿着健康快乐的道路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的常见类型

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界定为一种问题行为或偏差行为,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娱乐型

日本学者武内清和片冈德雄通过研究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娱乐型文化。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求新、求异、求乐,对明星想像性认同,追求时尚和各种感官刺激社,有时突出地表现为狂欢化的文化消费。

2.叛逆型

包括不守纪律、易和老师发生冲突、抽烟喝酒等。

3.攻击型

包括校园暴力、打架行为、恐吓勒索、偷窃、暴虐行为、参加不良组织等。台湾学者林朝夫将其归类为外向性行为问题221

4.逃避型

包括退缩、迷恋虚拟空间的游戏、得过且过、、逃学、离家出走等。

5.孤立型

包括自闭、自卑、忧郁、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内向性行为。

之所以把这些行为归类为五种亚文化类型,是因为这五类行为实际上在校园内外都或大或小地以各种亚文化圈的形式存在着。所谓亚文化圈,即是一类群体的集合。实际上,不良组织就是一种性质严重、破坏性强的亚文化圈。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区分不良行为与正常行为的标准不是学业成绩的好坏,而是心理、道德、纪律等方面的优劣。因此,王晓春老师把问题学生分为“厌学型、纪律型、品德型、心理障碍型和‘好学生’型”。34

二、青少年不良亚文化形成原因及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 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

     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活动范围扩大,各种成人特征出现,他们希望和教师、父母和其他成人一样获得平等的独立生活权。适值心理上的“炎断乳期”和“狂飙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还都不少稳定,稍遇挫折反应就极为强烈。如果这一时期受到不良的同伴团体价值观念影响或不良同学的挑拨,本身判断力又不够,则很容易出现叛逆型和攻击型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庭经济状况:太富易导致子女高消费、攀比、不求上进:家贫则易使子女缺乏满足感,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在团体中自卑退缩或仇视、敌意。211

2)家长对孩子管束过严,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及滥施惩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及逃避倾向。

3)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孤立心理和抑郁心理。

3 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矛盾与对立: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对立以及自身特有的不确定性,会滋生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打破原有相对恒定的状态。在当今的发展中,我们既面临发展中的问题,也有转型中的问题,这两类问题互相交织在一起,使得问题更为复杂,矛盾也更为突出。
  (2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阶层常常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学校以及进入学校所享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国现有社会阶层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这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不公,从而产生攻击或逃避的心理。
  3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代,曾经有的道德理想主义在不断地被解构,各种各样的社会变化和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得混乱。在这种前提下,想让孩子做一种价值定位是很困难的。道德不是靠灌输的,道德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的,是靠自己的行为教给孩子的。如果成人世界都奉行的是弱肉强食、巧取豪夺,你又凭什么要求孩子温良恭俭让呢。所以孩子世界中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

4大众传媒文化的负面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入侵,许多非社会和的社会的思想日益蔓延,而这种蔓延因其迎合学生兴趣爱好且手段多样、内容丰富而使教师传授的规范文化再也没法像从前那样占据学生的心扉。

大众传媒中对明星的推崇、对音乐的狂热、对美女的追捧,正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娱乐神经。而所谓卖座的电影大片、过度渲染的成人暴力蕴涵的日益突出的暴力文化因素,令我们不能不为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担忧。200233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报告称,多看电视会增加人的暴力倾向,并为日后的犯罪埋下隐患。因为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地,他可能学到的只是其中暴力的行为。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媒体上的青少年亚文化内容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其实,青少年正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

4.教育因素的影响

   1)学校育人功能异化434:学校追求的价值规范由于受各种因素如升学考试等的影响,常常背离形式上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其结果是形式上的价值规范与目标受到遏止。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里仍占有很大的市场,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较重。教师作为学生学业负担的执行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对立面。一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常常成为学校中的边缘群体。
  (2教师民主意识淡化435:正如同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所提出的,一个人要获取尊严,离不开强烈的社会的和团体的因素,他只有在团体中对团体有所贡献且被团体所重视时,才会有获取尊严的感觉,如学生的尊严得不到保障,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就随之出现了。   

3学生群体文化强化: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较快,现在已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许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世界,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学校结构矛盾的集中反映,学生自身的文化越来越鲜明,这种文化与教师文化越来越疏离。他们开始对教师、父母的权威怀疑,甚至出现反抗行为。由于在与学生交往时缺乏共同语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随之有所下降,削弱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三、教师教育策略探讨

1.关心了解学生,寻求共求语言

教师应该放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职业性文化优势心理,学会把学生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亚文化放置在和自己以及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等的位置来看待,赋予他们以一定的文化权利,和他们进行主体和主体间的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新的文化意识。同时,教师还应深入到学生中间,接触、体察、理解那些青少年感兴趣的文化信息,与学生相互切磋、平等探讨,努力寻找共同语言,让多彩的生命得以张扬,多元的文化得以对话,也就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131摇滚乐曾经不也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亚文化吗?

2.充分尊重学生,提倡教学民主

当中学生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为人师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好学生的示范;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渠道实现自己的个人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与人交往、建立友谊。要使他们的这些欲求得到满足,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诸多教育过程中,“教育民主”可能是最佳选择。

3.加强平等沟通,构建师生和谐

教育即交往。师生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能使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增进彼此了解,避免师生冲突,促进良好关系的形成。在“新时期师生关系调查”中,有89.3%的教师赞同并力求努力做到“尽可能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但却只有12.3%的学生在“有心里话要说时,有困难要帮助时”选择找班主任或某个教师。这些数据说明,教师愿意与学生交往沟通,但教师往往是凭经验和想象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这样,教师和学生进行经常地深入地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应该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师生共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学生信任老师,愿意跟老师沟通,就能“听得进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一切成功的教育有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4.强化校班学风,发挥榜样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升华为与场景相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组场效应”。615而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对于学生的转化是有利的。

同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学生楷模可以起到引导、聚合、调和的作用。教师树立学生楷模时应尽量使学生楷模具有广泛的学生群体基础。

5.各方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具有严重反社会倾向的行为,仅仅靠某一个教师的力量,有时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只有通过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必要时,还要加强学校与警方的合作。

    有学者提出采用格拉塞训导模式。格拉塞的现实治疗方法推广到学校领域中,有一“校内停学”的措施,此训导模式可适用较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学校可设置一停学场所,让适应不良的学生在校内停学,不致到处流浪,造在社会问题。学校可由训导处及辅导室共同规划处理,并指派专业辅导人员负责管理学生。校内停学场所不是拘留所,仍是教育场所,要有情境的布置,并要设置个案追踪辅导纪录簿,以便查阅、研究、统计之用。227

当然,更重要的,我想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预防、保持与处理机制。

总而言之,学生是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群体,他们在选择、吸收各种文化时,容易形成某种新的文化类型。教师应平等地看待学生及学生所代表的亚文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性的疏导,使他们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广:  《“亚文化” 视野中的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 《河南社会科学》2007.11

  2.林朝夫著  《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3.王晓春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叶文斌:  《课堂冲突的成因及价值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6

  5.杨宏丽:  《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 东北师大学报 2006.5

  6.朱士鸣著  《学生心理引导技巧》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全国内地西藏班首届论文评比二等奖]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西路156号 电话:051968867556 传真:0519-6886757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