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教学研讨
充分挖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学生资源
发布时间:2013-1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充分挖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学生资源

——以《知识助我成长》为例分析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邵雯燕

摘要: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又是可利用的活的教学资源,笔者以剖析一篇教学设计为例,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学生资源,以使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挖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学生资源

 

第一部分 《知识助我成长》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课第一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⑵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育的作用、义务教育的内容与特征

三、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

学者:“你放牛做什么?”

放牛娃:“挣钱”

学者:“挣钱做什么?”

放牛娃:“娶媳妇”

学者:“娶媳妇做什么?”

放牛娃:“生娃”

学者:“生娃做什么?”

放牛娃:“放牛”

问题:放牛娃的生存最终依据什么?

你认为他的生活幸福吗?

怎样帮他找到幸福?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知识助我成长

 

故事一:“阿韦龙野人”是一个长期流浪在法国南部森林地带无人照管的男孩,1799年被当地农民发现。尽管研究表明他具有并不逊于其他孩子的遗传禀赋,但无论怎样培训和训练,人性的基本特征和包括语言、理智在内的各种属于人的能力却再也无法形成。原因不仅在于他在发育时期与世隔绝,而且还在于受教育的时间开始得太晚,发音和思维等器官长期没有得到利用,人的潜能被永远埋葬于童年期野兽般的生活状态中了。

 

问题:为什么说他是野人

他为何会成为野人

从中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教育为人的生活做准备,教育能唤起人的潜能。

故事二: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大学生、研究生张宗友,2001年在南京大学考博成功,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博士生。张宗友1990年因家贫面临失学,金寨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予以援助,使其得以继续学业。在救助期间,张宗友不负众望努力学习,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阜阳师范学院,19969月又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由于学业突出,上大学期间希望工程继续资助他。1999年,张宗友从南京大学毕业,留校执教。20011月,他报考母校古典文学博士,历经辛苦,终于如愿以偿。张宗友平时十分热心于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他表示,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希望工程的关爱。

问题:什么是希望工程?它为什么而设立?

如果张宗友不接受希望工程的帮助,他的命运会是怎样?

从中你能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

以上两个故事得出: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短片:《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中国要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问题:周恩来的两句话说明了什么?教育对国家、对民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育振兴民族,促进国家的发展。

总结:教育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知识改变命运;对国家而言,教育成就未来。

提问引入:通过上述的分析,你能否概括一下什么是教育?

设计意图: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催化活动,连接过去和未来。让学生知道教育的含义、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下面谈教育权奠定基础。

 

教师:因此,各国宪法都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而且各国也都有关于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各国法律有关受教育的条文)因此对于放牛娃,他同样也有受教育的权利。

问题引入:试分析放羊娃没有上学而去放羊的原因有哪些?要使放羊娃回到校园,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引出受教育权的概念: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如希望工程)。

问题:如果放羊娃自己不愿上学,她可以辍学放羊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引出义务教育的含义: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重点强调“义务”:既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适龄儿童的义务,也是适龄儿童和少年的义务。也就是说国家社会一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创造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另一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自觉接受义务教育,履行法定义务。“教育”也是专指学校教育。)

公益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公益性(免费性)

问题:记者采访后,国家决定出资扶持放牛娃上学,然而又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放牛娃自己还是拒绝上学……

2)由于客观原因,放牛娃的父母还是让他继续放牛……

思考:在这两种情况下,你认为国家是听之任之还是应该有所措施?

设计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还具有统一性(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设备等)。

鉴于此,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受教育的权利。(为后面一框的教学做铺垫)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四、板书:PPT

 

第二部分 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学生资源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依据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启和利用。

一、学生资源的内涵及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性

1、学生资源内涵的界定

凡是能够引发师生对生活和知识加以思考与探究,以及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提供,都可以界定在学生资源范畴之内。主要包括:1)学生原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2)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而形成的质疑、困惑以及心智的撞击;(3)来自学生方面所传递的信息。

2、学生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内在素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仅仅依靠书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开发和挖掘新的课程资源,而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生适合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因此,学生本身就是新课程的“活资源”,其价值与作用是其他资源无法代替的。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觉地生成新的知识,促进其发展。

二、学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1、教学设计时,立足学生的基础性资源。

学生的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我们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新的经验才有价值。开发学生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储备入手,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课程,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阿韦龙野人、张宗友的事例虽然不来源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但是我校一部分同学也是靠国家、学校的资助才能得以就学,同时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平以及他们的见识底蕴,他们能够总结并概括出教育对人的极大影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概括,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

强调立足学生基础性资源,就应当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在上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谈到义务教育内容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上课时依旧引用前面放牛娃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一来充分挖掘材料资源,二来恰恰在一部分同学周围存在类似的情况,甚至有的同学就是靠国家的资助、学校的补助来完成其学业的,典型的事例能够激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更深刻地体会到义务教育的特性,从而也感受到国家、学校的良苦用心,更珍惜在校受教育的机会,为后面教学奠定基础,有利于在后面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

2、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除了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如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甚至错误的回答等,都可以视为教学资源,这就是生成性资源。根据条件不同,生成资源有两种方式:一是预设生成,二是非预设生成。

预设生成资源是指学生的回答在教师意料之中,教师故意引导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的形成。如在教材的编排中,先谈论教育,而后讲述教育的重要作用,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安排,由分析教育的重要作用入手,构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系统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生成对教育内涵的新知识,由此在理论体系上看待教育。

又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一一考虑在内。因此,在谈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这一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为何我们现在上学还要交钱?这正属于笔者在上课前预料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从86年规定的免学费到06年规定免学杂费,再到现在又出台免书本费这一政策来看,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国家逐步地在免除一些费用,然而现在的公益性、免费性并不等于全免全包,由此让学生加深对义务教育免费性这一特征的理解。

非预设生成是指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意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生作为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充满着激情和想象,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和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资源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一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了此种情况,当笔者出示了放牛娃与学者对话之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放牛娃的生活会幸福吗?”按照笔者预先的设计,学生当然应该回答“不会”,因为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按照学生惯有的应和,放牛娃的生活确实不幸福,这样正好开始引入新课,而恰恰在这时出现了相反的声音,更有甚者还在下面振振有辞地说“放牛娃自己会觉得幸福”。这样的回答着实打乱了笔者上课的思路,面对评委的听课、面对学生的故意挑战,课才刚刚开始,怎么办?笔者灵机一动,曾记得过年的时候学生曾说过“没劲、无聊”,问其原因正是因为天天睡觉、天天看电视、天天瞎玩,又问怎样才不会觉得无聊,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意外,“还是上课好,上课每天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就不会觉得无聊了。”这不正是学生资源吗?于是,对于这个突发挑战,我用已有的学生资源解释并引导现有的学生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反而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材料,全面地看待问题,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和生机,让学生得以信服。

3教学总结时,抓住学生资源的延续发展。

把学生的困惑、创意进行整理归纳和思考,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得以再利用。如笔者在最后布置的课堂练习题《儿子和驴子》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基本上都看懂材料并做了恰当的分析,但是,笔者也在课程结束的时候看到有个学生皱眉在思考,课后一问,原来他在思考:如果这位父亲买了驴,这个孩子去哪里寻求帮助呢?是啊,学生都知道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落后地区,怎样去寻求法律保护呢?他们怎么知道法律能够保护呢?这确实是一个新问题,笔者抓住了学生新的困惑,带着这个问题反思,使学生资源得以再开发利用。

 

三、结语

学生作为一种资源,不同于一般物质性的资源,会损耗消蚀,相反它有着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会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资源的强大潜力,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1、钱蓉,解读政治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资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四期(总第158期)P7-9

2、吴建华,浅谈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玺恩期刊网   1207970058

3、赵旦红,谈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学生资源开发,《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年第7期上P43-44

4、陶月仙,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北医学教育》20046月第12卷第3P179-180

 

[全国内地西藏班首届论文评比一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西路156号 电话:051968867556 传真:0519-6886757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