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家教育发展新纲要 构建民族学校德育新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我校明确“为西藏培养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保障了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推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回顾和反思我校近年来所开展的德育工作,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要求,我们认为学校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应秉承和发扬,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避免和克服。
一、经验和做法
1、探索自主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组织学生餐厅、宿舍、护校管理队伍等。由于学生常年住校,学生自管会在业余时间的管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的组织、活动的开展和校园安全的维护等,都有自管会学生的积极参与。
2、找准德育工作入口
(1)重视政治时事教育。学校一直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每天晚上七点都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知晓国内外大事,接受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
(2)重视主题教育。利用升旗仪式、班会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如“献给父母一句心里话”、“感谢师恩”、“感恩社会”、“报恩祖国”等系列活动。每学期都要开展法制讲座等进行法制教育,利用节假日外出社会实践,同时进行生命教育等。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远离父母,再加上升学竞争的压力,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设立了“心香一瓣”心理信箱,并且开展《注重心理调适,提高内地西藏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市级课题研究。全体班主任以及部分
(4)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既保留自身的特有文化,又相互交融、形成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及本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为此,学校在校舍校园建设、校园文化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3、落实全员育人措施
学校实施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一位教师与一个宿舍的学生结对,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了解学生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困难,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4、发挥团队引领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学生会在教育、团结和组织学生方面的优势,根据各自任务和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各项活动。把开展团校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开展理论讲座与文娱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5、开发地方教育资源
积极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组织各种体验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学校先后与钟楼军分区及其所属的十多个企业、常州技术质量监督局、常州监管处、钟楼区人武部等建立了共建基地;德育基地的建立,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学校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开展活动,如工厂参观,一日交通管理,保护环境等。而团委组织的“心手相连”活动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借钟楼区人武部的力量,学校组织了每年一次的军训:军训动员、写军训心得、内务整理、队列比赛、擒敌拳表演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军训内容,还极大提高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6、重视宣传舆论导向
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站、网站等阵地宣传也是德育的常规工作,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反映学校文化特色。及时报道各级政府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爱,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优秀学生和教师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7、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学校党支部坚持开展党员与学生结对活动,每个党员与一到二位贫困学生或问题学生结对,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资助,关心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每学期支部会议都要汇报结对情况。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吸收社会捐赠,尽可能多地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帮助。在学生接受资助时,教育他们要学会感恩。
二、问题与简析
1、在德育内容上存在两种缺失
一是缺乏系统性。学校德育内容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系统设计,然而现实工作往往是考虑即时背景而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虽然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缺乏准对性。学校德育工作有时往往是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开展相关活动,不是因校而宜,因人而宜,因问题而宜开展工作,因此缺乏准对性。
2、在德育方法上存在两种倾象
一是灌多导少。少数教师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要,一味地灌输,不善于引导,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缺乏趣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
二是管多放少。有的老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思想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教,教育效果欠佳。
3、在德育实施上存在两种“不一致”。
一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有的老师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应有尽有,但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缺乏具体鲜活的实际操作的德育内容。
二是班级与班级不一致。德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同学校同年级的班级在管理和学习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是相吻合的,我们要进一步将之发扬光大,持之以恒地抓出成效来,抓出特色来。要继续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照有关要求,并根据我们民族学校的特点,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三、思路与创新
1、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
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变严厉为亲和,变对立为合作,变说教为对话,变训斥为引导,变粗糙为细致,变枯燥为生动,变单个活动为系统课程,变口头要求为行为训练,以不断增强德育实效。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德修养
要站在民族团结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学生思想品质的引领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者。引导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争做善待学生、关爱学生的模范。学校要大力表彰和宣传爱生模范的先进事迹,让“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让“师生之爱”提升为“民族之爱”,让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
3、加强德育研究,探索德育规律
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把德育工作提升到一门综合科学高度,按科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德育工作。统筹规划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做到系统化、系列化、课程化、常规化。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重点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德育工作多元化渠道。定期开展德育研究活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4、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选编有关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分年级实施。同时,要把 “五个意识”(即国家、法制、民主、文明和感恩意识)的教育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国家意识教育。要唤醒藏族学生内心深处对国家的认同,了解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要让学生懂得是国家和人民的精心培育,才有他们现在幸福的成长环境,从而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
(2)法制意识教育。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制与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遵守学校纪律,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同时提高同违法行为尤其是分裂祖国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3)民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在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目标中不可缺少的政治素养。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确实有必要在德育过程中提倡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从而实现师生的相互关爱,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为步入社会奠定扎实的人文精神素养。
(4)文明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信明礼,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要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
(5)感恩意识教育。要结合丰富的德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增强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父母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要本着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深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理解,针对民族学校的具体情况,摸清学生心理特点,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具体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20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