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十大举措
一、专家引领“和美教育”系列校本培训
2月6日,学校会议室里济济一堂,再次开展以“和美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校本培训。教育部南师大课程中心吴永军教授一行五人分别就班主任工作、论文写作和和美课堂评价三个方面对老师们悉心指导。系列培训让做藏族孩子成长中的“贵人”、做民族教育研究的“行者”、做常藏和美课堂的“智者”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二、南师大教授示范“和美课堂”
3月24日,南师大朱曦教授走进课堂,给全校教师展示了一堂“和美课堂”地理转型课,引领了教师们“和美课堂”之路的进一步尝试和探索。整堂课既是学生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引导,又是国家民族意识的落实,更是“和美”教育理念的体现。
2月6日,学校会议室里济济一堂,再次开展以“和美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校本培训。教育部南师大课程中心吴永军教授一行五人分别就班主任工作、论文写作和和美课堂评价三个方面对老师们悉心指导。系列培训让做藏族孩子成长中的“贵人”、做民族教育研究的“行者”、做常藏和美课堂的“智者”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二、南师大教授示范“和美课堂”
3月24日,南师大朱曦教授走进课堂,给全校教师展示了一堂“和美课堂”地理转型课,引领了教师们“和美课堂”之路的进一步尝试和探索。整堂课既是学生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引导,又是国家民族意识的落实,更是“和美”教育理念的体现。


三、市教科院专家来校调研,“和美课堂”获好评
3月31日,市教科院张春副院长一行20多名教研员,对我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教研员们深入课堂,听课计20节、30人次、涉及10多个学科,课后分别与上课教师就课堂教学深入地交流,既肯定教学中的优点,也中肯地提出了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张院长表示以“展评学习法”为抓手的“和美”课堂呈现出新的课堂生态,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恰当、有实效。

四、“格桑花班主任工作坊”成立,助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
在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近一年半的德育工作引领下,我校的班主任工作成效显著,为了让班主任工作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6月11日,学校举行“格桑花班主任工作坊”授牌仪式暨“我和我的和美班级”主题论坛。教育部南师大课程中心副主任吴永军、南师大朱曦教授以及8所内地西藏班校的领导与优秀班主任代表参加活动。“格桑花班主任工作坊”成立以来,紧密依托南师大课程中心的科研资源,开展了以“反思 策略 共享”为主题的班主任沙龙、班会课设计经验交流会、和美班级文化共建主题论坛以及《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让班主任们在和美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五、第五届“我最喜爱和尊重的老师”评选
“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一朵鲜花、一句问候开启了我校的教师节庆祝活动。教师节的“民中道德讲堂”有些特殊,五组学生用真实的案例、真挚的感情讲述了自己老师的爱生故事,表达了藏族学生对恩师的感激与铭记。校学生会主席仁青朗加代表全校学生宣读了“第五届我最尊敬和喜爱的老师”票选结果,朱国伟校长为十位获奖教师颁发了民族中学分量最重的奖状,希望全体教师争做藏族学生从心里崇敬的老师,做藏族学生人生的导师。

六、集中观课评课,尽展“和美课堂”魅力
9月16日下午,我校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的方式,以集中观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和美课堂”的探讨与交流。老师们围绕形态美、语言美、过程美和效果美展开课堂探索,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互动,教师恰当的点拨,充分体现“和美”课堂的追求。这种集中观课、评课将每月举办一次。


七、开拓国际视野,创新国际思维
10月下旬,为进一步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与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校徐俊老师赴英国就创新课程进行了为期20天的学习进修,回校后积极带领各教研组进行消化实践,为藏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增添力量。

八、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11月25日下午,我校举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宣讲会,邀请常州市委党校基础理论和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曹祖平作报告。校长朱国伟主持宣讲会,全校师生参加宣讲会。朱国伟校长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学校第四轮发展规划。

九、学习《准则》与《条例》,加强全体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全体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12月16日,我校召开全体党员会议,进一步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朱校长结合学校的特殊性,要求全体党员踏实工作,关心关爱藏族学子,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身作则,为民族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十、走出去,引进来,共享课改成果
2015常藏继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上海、济南、惠州、珠海、西安等兄弟内地西藏班(校)开展同题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其他省市老师们给学校带来了各地课改成果和迥异的教学风格,使得学校教学教研氛围更加浓厚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