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剧目即将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我市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在常州大剧院举行汇报演出。
市领导姚晓东、徐缨、陈伟昶、张晓霞,市政府秘书长徐新民和省民委副主任王在郑,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石国雄,副会长、“知心姐姐”卢勤,西藏自治区妇联副巡查员次仁白珍等观看演出,并接见勉励全体演职人员。
《格桑花·茉莉花》由我市歌舞剧院2007年首次完成原创编排,曾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等多项荣誉。该舞剧取材于常州西藏民族中学,通过藏族学子格桑与藏汉两个妈妈之间演绎的一个血脉相融、催人泪下的生动故事,展现了民族和睦团结、汉藏一家的重大主题。
此次汇报演出的舞剧,分为序·温馨家园、告别雪山、求学江南、血脉相连、并蒂花开五部分,全长70多分钟。舞蹈、服装等颇具民族特色,将格桑花、茉莉花的元素化入整场舞剧的细节中;情感上采用渐进式的推动方式,很多观众看完后,纷纷称赞“十分感人”。
我校组织2011级学生前往常州大剧院观看了演出,并为全体演职人员献上洁白的哈达。朱国伟校长也代表学校向常州歌舞剧院赠送大型唐卡。
以下为我校观看演出的教师和学生代表撰写的观后感。
又见格桑花、茉莉花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蒋秋霞
一位老教师和我说,她第一次去西藏接孩子们时,一位藏族阿妈从土里刨出一大捧零钱,整整数了三遍,共二十块钱,把孩子和这钱一起交到这位老师手里,千叮咛万嘱咐,虽然老师听不懂她说的藏语,但从她的眼神里,深深地感受到了责任的重托。
不知为什么,坐在大剧院里突然想到了这个。格桑和妈妈依依惜别,难舍难分,阿妈狠狠心一把推开儿子,茉莉老师牵着格桑的手挥别离开。剧中的那一幕,似乎就是身边这位老教师的亲身经历!或许不生活在西藏民族中学,很难体会到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我的那些07级可爱的孩子们,暑假里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远道而来,大的十六岁,小的才十一岁,稚嫩的双肩让我都觉得难以承受这行李、这思念、这求知之重,一种心疼的感觉油然而生。初来的几天,他们因想家而吃不好,睡不好。由于气候的原因,有些人还昏昏欲睡,蚊虫的叮咬更让他们苦不堪言。孩子,我真不知该如何迅速缓解你们的不适,只能每天陪着你们吃饭,睡觉,给你们介绍常州这个第二故乡,让你们爱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吱!”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把我一下子从思绪中拉了回来,格桑由于和同学的一个小矛盾,争抢中撕破了阿妈亲手为他缝制的书包,并发现阿妈将攒下治眼疾的钱都缝在了他的书包里,他冲出教室被车撞了。在这危急时刻,老师和同学纷纷抢着给格桑输血,茉莉老师的滴滴鲜血缓缓流入格桑体内,格桑慢慢醒来了。我的眼角也湿润了,真是个可爱、淳朴、调皮的小男孩呀!次仁平措,你仿佛就是那个小格桑,把老师给吓坏了!08年的那个寒假,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了,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小年夜的晚上12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了,自从做了班主任后,我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就怕接到值班老师的电话。“蒋老师,次仁平措是不是你班上的,他颅骨骨裂,脑袋里有淤血,可能随时要手术,现在在中医院。”我当时惊呆了,当我反应过来随手抓起一件羽绒服冲向门外,我在马路边一边哭着一边拦出租车。到医院时,校领导还有值班老师都守在他的床边,他耳朵里,鼻子里还有残留的血迹。据说他在门框上吊哈达玩时摔倒所致,同学还给他做了人工呼吸,醒过来狂吐,还忘记了以前的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没课的老师轮流在医院陪伴、照顾他,晚上男老师陪着住在医院里,同学分小组轮流看望,整整在医院呆了一个多月。当帐单摆在他面前时,他哭了,他摔成那样,治疗时那么痛苦他都没掉一滴眼泪。我问:“怎么了?是不是犯难了?老师知道你家庭条件不好,大家会一起想办法的。”于是,全校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上万元的医药费得以顺利解决。他的阿爸、阿妈在电话里反复说着“托吉拿!(谢谢)”正是这份爱,让他化为学习的动力,把学校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
欢快的背景音乐响起,藏汉同学共庆新年,锅庄跳起来了,“咕嘟”做起来。“手拉手,心连心”藏汉一家手,在这几年中,我校藏族孩子和常州各个学校的孩子结成了对子,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现在的初一,每个孩子有了常州的爸爸妈妈,他们像亲生父母一样关心他们,正像我们学生所说:“在这边,常州的爸妈照顾得比西藏的爸妈还要周到。冷了送棉衣,逢年过节去常州的家里包饺子。”是啊,在常州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我们藏族学子茁壮成长,点点美好回忆都将成为永恒。
舞剧结束了,可这样师生情浓的故事还是每天在西藏民族中学上演着,07级的孩子们,还记得老师带你们第一次在红星影剧院看这部剧时,你们泪流满面,老师带的两大包纸巾都让你们抢光了。因为在剧中人物身上你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父母,看到了老师。11级的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在常州大剧院看这部舞剧,你们时时热泪盈眶,看到激动处忍不住啜泣,因为你们的身上延续着他们的故事。
又见《格桑花、茉莉花》这是爱的颂歌,这是爱的洗礼,这更是爱的播洒!
写于2012 6 7
爱,如花绽放
——观《格桑花·茉莉花》有感
毛 丽
舞台。
幕布徐开……
美丽的西藏,格桑幸福地生活在阿妈的怀抱。茉莉老师带孩子们来到他们向往已久的江南,西藏民族中学的校园里,孩子们幸福地成长。思念阿妈心切的格桑不顾劝阻,奔向校外,剧烈的刹车声中,不幸发生了……静静的病房,茉莉老师毫不犹豫地给格桑输血,静静的夜,守护格桑的是慈爱而疲惫的老师茉莉。
剧场里的我,心再也不能平静,思绪飞回了一年前……
又是一年开学时
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背着行囊兴冲冲地来到了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成为了这里的一名老师。
又是一年开学时,学校安排我当新生班主任,一大清早,我就匆匆忙忙赶往学校,和其他几位老师赶往无锡火车站接新生。一路上,清点人数,排队,安排座位,到校已是中午。接下来是马不停蹄地安排就餐,安排宿舍,带学生整理行装,入舍指导,挂蚊帐,买生活用品,一楼到五楼,五楼到一楼,我记不清跑了多少个来回。这一群远离父母,刚从高原来到内地的孩子多数显得有些不适应。突然,小索央闹起了肚子疼,送进了医务室,宿舍里,旦增贡嘎又发烧了,小脸红红的,不停地抹着眼泪,毕竟只是十多岁的孩子,第一次远离父母。我陪在身边,一遍遍地安慰着。晚上十点,孩子们都睡下了,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在忙碌里度过,连续一个月,每天都是十点之后才回家。四十几个十多岁的孩子,刚出远门,不会照顾自己,想念父母,还没完全适应这里的炎热气候和饮食,甚至不会洗澡洗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高跟鞋换成了平跟鞋,人黑瘦了一圈。操心的事一多,难免有时会唉声叹气,可看看周围的同事,却一个个笑容满面,精神抖擞。看,那踩着蹬、蹬、蹬的脚步来的不是贝老师嘛,她已经在这个学校工作了十多年,每年都当班主任,面对每一届学生,她都是这么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我惊奇地发现,她每天都在学校留到最晚,办公室里几乎见不到她的身影,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宿舍,无论有多累,她总是充满了工作的激情。每天,当她回到家里,家人都已睡下了。好不容易按时回家一次,陪儿子练练钢琴,学校里一个电话或者西藏家长一个请求,她立马风风火火的骑上自行车就来学校了。就这样,在她的严格要求和认真细致的引导下,孩子们顺利的适应了学校生活。
看到这样的同事,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没有休息的休息日
周日的清晨,校门口,有这样一幕:一个老师推着自行车匆匆走进校园。
门卫:“黄老师,周日还不休息啊?又来了。”
黄老师:“来看看学生,不放心。”
是啊,在家里陪着自己的孩子,往往还放心不下学校里的四十几个孩子。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常年呆在学校,老师们也就几乎没有了自己的休息日。晚上、周末、寒暑假、甚至大年夜都得陪孩子们度过。面对这一群十多岁却远离故土和亲人的孩子,老师们觉得他们的付出永远不够。
天色入暮,万家灯火,校门口总有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跨上单车,匆匆回家,月光下,她的脸上有疲惫,也有微笑。家里,妈妈的饭菜是热了又凉,凉了再热。那是何老师,大学毕业来这所学校好几年了,每天都会在学生吃过晚餐再上自习时,她才离开。没有时间梳妆打扮,她清新自然的外表是学生眼里最美的风景;有超脱年龄的成熟,她是藏族孩子最可信赖的人。这时,你还常常会发现,有些老师从家里匆匆赶来,拎些水果,带些点心,看望孩子们。为了给功课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难题,韦老师每天都在办公室守到下自习,等待着同学们来提问。深夜,灯火阑珊,别人早已睡下,值班老师还在挨个检查宿舍,瞧,站在大门口的不是朱校长吗。“您怎么还没回去休息呢?”“等孩子们睡下了我再走。”
民族中学的工作者们就是这样,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没有寒暑假,冬去春来,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天的忙碌里过去。
病房里
病房里,深夜十二点,小丹增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病床上方,各种仪器还在工作。外面,大雨倾盆。回想刚才的一幕,史老师仍心有余悸。自习课上,小丹增突然抽搐,晕倒,听到呼救,隔壁办公室的史老师闻声立即赶来,抱起丹增,叫上校医,驾车直奔第一医院。一系列的忙碌后,小丹增打起了点滴,情况也稳定了下来。史老师和校医一直守候在床边,心疼地看着丹增,安慰着他,直到深夜。这样的事,史老师早已习以为常,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深夜守候在学生的病床前了。谁让自己面对的是一群远离父母的孩子呢?
这一幕,在民族中学的校园里十分寻常。民族中学的孩子们会记得,那年的大年夜,新婚的蒋老师为了照顾生病住院的学生,年夜饭吃了一半,就丢下饭碗,去医院陪伴学生,临走,还不忘盛上热热的饭菜,带给住院的学生,这个新年,蒋老师是在医院的病房里陪伴学生度过的;民族中学的孩子们会记得,那一次,好几个同学同时住院,胡老师忙不过来,叫上退休在家的母亲一起去医院照料;民族中学的孩子们会记得,为了照顾他们,老师们的家人也付出了很多,贝老师的爱人深夜开车送生病学生,杨老师的爱人新年休假期间去医院照料藏族孩子。
病房里,有老师的陪伴,孩子们往往安心的睡着,老师们却怎么也睡不着。
爱,就这样在常州老师和藏族孩子们的心间绽放,如格桑花的绚烂,如茉莉花的馨香。
《格桑花 茉莉花》观感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史磊
走出大剧院,再回望一眼台上的演员,觉得他们好真实,格桑就像我们的学生,而茉莉就像我身边的同事,这样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就像是将民族中学的师生情搬上了舞台。这种感觉很奇妙,既惊喜又有些暗暗的自豪与骄傲。
坐在返回学校的车上,我问身边的格桑德吉,看完之后有什么感觉。我清楚的看到小家伙的眼睛慢慢地红了,说,我想妈妈。我想妈妈,这四个看似平常的字眼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他们夜深人静之时心中的常客,就像舞剧中的格桑,经常拿着阿玛亲手缝制的书包眺望家的方向,但又因相距万里之遥无法与阿玛相见。而茉莉老师的点滴举动、锦心绣口就是治愈格桑内心无助、孤独、思念的一味良剂,洞悉那充满爱的眼神,怎能不就藏族学子温暖。在我们西藏民族中学,老师们就像这茉莉一样,真心的怜悯这些可爱的藏族孩子,给予他们父爱、母爱。回想昨天中午初三学生离校返藏的动人场景,我对这出舞剧也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
我们的学生百分之百来自西藏,除了拉萨地区的孩子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日喀则、阿里地区的牧民子女。我还清晰的记得去年九月我第一次去无锡火车站接新生的情景,火车到站后,当我看到一个个小不点时走出车厢时,当我看到他们自己拉着甚至比自己还大的行李箱时,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想这就是我们学校区别与其他学校的地方,对待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爱。舞剧中,茉莉老师亲自到牧区接自己的学生,将这些藏娃带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让他们汲取知识的甘霖,以爱与责任呵护着雪域雏鹰的成长,用科学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我还清晰的记得那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格桑躺倒在血泊中,同学们都抢着要帮他输血,茉莉老师一一拒绝,挽起自己的袖子,使藏汉血脉真正相连。病床上的格桑在梦中见到了手捧书包的阿玛,惊醒后却发现坐在自己身边的是茉莉老师,茉莉老师手中拿着已经缝好了的那只书包,格桑感动不已,在此时阿玛就是茉莉,茉莉就是阿玛。戏剧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取材于生活,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这样的例子稀松平常,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是敦实的父女情、母子爱。
孩子年纪小,不懂得照顾自己,经常生病,甚至住院,我们的老师几乎都送过学生去医院就诊,陪护。我并非常州本地人,毕业之后来到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工作,说实话我对常州的地理交通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对于常州的各大医院却了如指掌,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对常州的熟悉是从医院开始的,对于某一个具体位置也是用医院来定位的。听起来很可笑,但是这其中却包含着我们学校老师们的辛苦与责任。还记得有一次轮到我值班,晚上八点多,一名学生急匆匆地跑到我办公室拉着我就往宿舍跑,询问得知原来八年级2班的白玛扎西不知是何原因在宿舍大口大口地吐血,带班领导高建英主任也随即赶到,食堂葛老板立刻打电话给厨师杜师傅把车开到宿舍门口,学生们一起帮忙把白玛扎西抬上车,赶赴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及时的抢救白玛扎西止住了吐血,原来他是胃溃疡穿孔,情况非常紧急,校领导也赶到了医院并在必要时进行急救手术的通知单上签上了名字。待白玛扎西的病情稳定,转到观察室大家才离开医院,我作为白玛扎西的副班主任留下来陪护。白玛扎西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不要告诉我爸爸妈妈,我不想让他们担心。多么淳朴的孩子,我向他保证说,你好好躺着,老师不会告诉告诉他们的,放心。听到我对他的承诺,白玛扎西沉沉地睡去,我也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半夜,白玛扎西推了推我说,老师,我想上厕所。我回想起医生对我的嘱咐,因为他现在还处于观察阶段,不可以随便起身。我到盥洗室拿了一个尿壶,对白玛扎西说,你躺着别动,我来帮你。白玛扎西红着脸忙说不行,但是禁不住我的坚持,最终妥协,但是我分明看到他眼里的感激。我还开玩笑的对他说,白玛扎西,老师都没帮自己爸妈把过尿,你是第一次啊,以后我的课你可要认真上啊。此时的他早已热泪盈眶。
我想格桑花早已开到了江南水乡,茉莉花也早已芬芳喜马拉雅,汉族老师与藏族学子之间早已超越了民族的界限,亲如一家。藏汉情融,和美共生,这样的风景常驻西藏民族中学,在这里,格桑愈美、茉莉更香。
格桑、茉莉的约定
七年级(1)班 次珍
鲜艳的格桑花,洁白的茉莉花,这两种身处天地各一方的花,却因为解不开的缘分,紧紧地连系在了一起。
今天我们有幸在常州大剧院观看了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这是一部以我们学校为原型创作的舞剧。我们和剧中的小格桑一样,千里迢迢地从西藏来到了这江南鱼米之乡——常州。现在我们也正经历着与格桑相同的求学历程,所以我更能体会到小格桑那时的心境,并想到了我们刚来时的情景。
记得离开故乡时,阿妈早已泛红甚至湿润的眼睛深情地望着我,阿爸用手不停地擦拭着那不听使唤的泪水,我从没见过父亲掉泪,他是一个很坚强的男人,可是这一次分别时他泪流满面,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他将三年看不到他的女儿。到了常州,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得让我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感到害怕,我警言慎行,就担心自己会做错事,甚至不敢到公共浴室去洗澡。但这时,我们的老师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我们嘘寒问暖,为我们忙这忙那,每个宿舍有照顾我们的导师,还有带哥带姐,终于让这难熬的日子有了一些温暖,也让我们这些离家的孩子减少了别离的苦痛。
看到高潮处,格桑遭遇车祸,茉莉老师为他献血。我想起了平日里我们同学生病时,不管什么时间,老师总会陪同去医院,甚至待上一个晚上,顾不上家。还有常州的爸爸妈妈,也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那次,正在上数学课,突然有人敲门,老师打开门,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说:“老师,请问次珍姐姐在里面吗?”当时,我的心怦怦地直跳,那不是我在常州的小弟弟么?老师笑了笑,说:“小朋友,你能找到哪个是次珍姐姐吗?”他蹦蹦跳跳来到我的面前,一下拉住了我的手。我的眼泪像洪水般涌了出来。他说:“生日快乐!”随后常州的爸爸像变魔术般捧出一个大蛋糕,全班为我唱着生日歌,用汉语唱,用藏语唱,用英语唱,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个生日!爸,妈!女儿在这边同样有亲人的疼爱,所以,请你们放心吧!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它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中国……”格桑花,茉莉花,这是个美丽的约定,也是永恒的约定!
藏汉一家亲
---观舞台剧《格桑花与茉莉花》有感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七年级(2)班 德央
时间过得飞快,犹如溪水从指间匆匆流过。还记得当初我像一颗种子从遥远的西藏落到了常州这片土地。还记得当初害怕失去亲人给予的温暖而抱着洋娃娃躲在被窝哭泣,又因为想念远方亲人而一刻都不能安心。但是,是谁用自己的臂膀换走那洋娃娃,又是谁用爱让我们感到温馨,是老师,我们异乡的阿爸、阿玛,雪山与江南,格桑花与茉莉花的故事开始了。
回想当初我们离开家乡,父母与我们挥泪告别,就像舞剧中格桑与患有眼疾的阿玛分别一样,难割难舍,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而当我们来到常州也像格桑一样有诸多的不适应。有一次,,我与一位同学在一件小事上闹了点矛盾,因一时情绪激动晕倒在了宿舍的阳台上,而当我醒来时却看见班主任老师坐在病床边,他们眼里布满了血丝,可知他们已经熬了一夜,看到我醒了,他还一直关切地问还有哪里不舒服。我的眼角湿润了,十分惭愧,这使我明白了,这是师生情,更是父母亲情,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思绪被急烈的刹车声拽回了舞台上,出车祸的格桑需要输血,茉莉老师拒绝了同学们的献血请求,自己挽起了袖子,一滴滴鲜血从她的身上流进了格桑的心田,这是一滴滴润泽生命的鲜血,更是一滴滴加深我们藏汉情谊的甘露。舞剧最后,格桑、格桑母亲、茉莉老师共舞的场景深深的打动了我,这不仅仅是一段优美的舞蹈,更是对藏汉两族深情厚谊的升华。
舞剧结束了,坐在回校的车上我不由得想起了学校为我们七年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安排了一个常州结对家庭,使我们也有了一个阿爸、阿玛,他们常常来校看望我们,为我们过生日,带我们去各个景点观光,这让我很快的消除了陌生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第二故乡对我们的爱。
格桑花、茉莉花,绽放在万水千山的大爱里,绽放在藏汉同胞的心坎里,这血浓于水的情比天更高远,比地更辽阔。
纯蓝的世界里绽放雪莲花
——看《格桑花·茉莉花》有感
11332 西热曲措
舞台上,《格桑花·茉莉花》正在上演,西藏,老阿妈把自己的孩子格桑托付给了江南来的茉莉老师。西藏,江南,从此,格桑有了两个妈妈。
看着舞台上的一幕幕,我的眼睛湿润了,模糊不清了,我觉得舞台上上演的就是我的故事。
我是一个藏族孩子,去年的8月,骄阳似火,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家,想起亲人。虽然我是一个孤儿,可年迈的伯父和长兄长姐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每天一闭上眼,我都会想起伯父依依不舍的神情和苍老的脸,想起大姐在我的额头上留下的掺杂千思万绪的吻。
来常州的第二天,我把儿童福利院的孤儿证明交给了班主任毛老师,她当时就跟我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学校会尽量帮我解决。当时刚刚开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还没离开,听说的我的情况后,他们自发地为我捐款,你三百、我五百,有些家长甚至都不愿意留下姓名。在常州的日子就这样一点点流逝。开学的那一个月里,每天一早毛老师就来到学校里,为我们安排生活细节,教我们如何驱蚊、为我们买来驱蚊的花露水,安慰我们不要想家。我们都睡下后,她还挨个宿舍地检查我们蚊帐关好了没有。我不知道她是几点离开学校的,只看到那段时间,她的眼里常常布着血丝,脸上带着疲惫。我们常常都跟老师说:“您早点回家陪陪自己的孩子吧。”她总是微微一笑,啥也不说,依然用最多的时间来陪我们。忙碌的她没有时间打扮自己,头发总是匆匆地束成一个马尾。我们总是跟她说:“老师,你是个大美女,打扮起来一定很漂亮。”她也是微微一笑,依然故我。那天,她病了,有些体力不支,脸色苍白,她是上完课才去医院的。每次看到老师这样,央米都很认真的说:“我长大了可不想当老师,当老师太累了。”其实,每当这个时候,都有一股温暖在我们心里流动。我不再那么想家,在常州,也有我的家,也有我的亲人。
为了让我们不再想家,为了让我们也有个常州的家。校长给我们策划了一个结对活动。在那个晴朗的秋日,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与我结对的常州家庭的成员。妈妈非常漂亮,弟弟十分可爱。我们一番交谈之后,他们离开了学校。繁忙的学习中,我忘了给常州妈妈打电话,甚至忘了结对的事。一天,天气很冷,下着雨,听到外面有人叫我,出去一看,竟是我的常州妈妈,她给我送来了羽绒服,粉色的,在暗暗的天气里也显得特别亮。我的心在那一刹那温暖了。没有血缘关系,妈妈却给了我这个深秋最值得我珍藏的温暖。
舞台上,雪白的云朵在天空中悠闲地漂浮着,深深浅浅每一朵都珍藏着对蓝天的深深眷恋。有一种亲情,叫相依为命,是一种融入彼此生命的温暖,那是家人对我们的爱;还有一种亲情,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淡如水,是那看似易断却很牢固的藕丝,那是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爱,超越血缘,超越民族。这种爱,晶莹剔透,我想用我心中最美的花来作比,那就是我家乡那纯蓝世界里绽放的雪莲花。
演出结束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多彩的生活还在演绎。